尊敬的彭刚副校长、曹蕾副司长,
尊敬的庹尧诲大使阁下、崔士鑫副总编,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出席2024年清华中欧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我谨代表中国驻欧盟使团,对中欧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广泛深入的交流对话是增进理解、建立互信进而开展合作的前提。我们即将迎来中欧建交50周年。回首半个世纪,中欧对话交流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各领域富有成果的合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个星期,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同马克龙总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取得丰硕成果,为中欧关系注入强大动力。本届论坛聚焦新时代的中欧关系和互信合作,可谓恰逢其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坦诚交流,为增进中欧相互理解、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多提真知灼见。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习近平主席在同欧洲领导人交往中,多次提出中欧要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当前,对华认知问题已成为干扰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因素。我身在欧洲,切身感受到错误、扭曲的对华认知对中欧关系、中欧合作以及欧洲自身的伤害。借此机会,我愿就如何改善中欧相互认知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求同存异,摘掉“偏光镜”。
欧洲是多极世界重要一极,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中方始终以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欧洲,希望中欧相互成就、共同发展。中欧关系的正确定位是伙伴,主流基调是合作,关键价值是自主,发展前景是共赢。诚然,中国和欧洲历史文化、发展阶段、治理模式不同,存在不少分歧。但我们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虽然肤色、语言不同,但都拥有悠久历史文化,都热爱自己的国家,珍爱和平,支持多边主义,追求美好生活。如果我们只盯着相互之间的差异、分歧,眼里必定只有挑战。只有聚焦共同点、共同利益,才能看到机遇。正如中国的太极图、水墨画所体现的哲学一样,世界不是泾渭分明,而是阴阳相融、和谐共生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令人类文明更加精彩纷呈。几周前我应邀参加欧盟年度“开放日”活动,一次次听到欧盟的立盟格言“多元一体”(United in Diversity),这与中方秉持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不谋而合。希望欧洲朋友能客观理性认知中国,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不要一厢情愿地把中国当作对手。
第二,要开放包容,拆掉心中“柏林墙”。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反复证明,闭关锁国带不来进步与繁荣,只会导致落后与贫困。象征冷战的柏林墙已被拆除30余年,但今天仍有人热衷于建造“小院高墙”,而不是架桥铺路;制造阵营对抗,而不是团结合作;搞闭关自守,而不是开放共赢。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给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机遇。
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截至2023年底,双边贸易额达783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500亿美元。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我们理解欧方提升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等合理关切,但反对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经贸政策武器化的做法,反对以公平竞争为名推行保护主义。这些做法只会带来更多不安全。中方愿同欧方遵循国际贸易准则和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合作共同抵御变乱交织世界带来的各种风险,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三,要相向而行,拓宽未来“跨海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主席在刚刚结束的访欧之行中强调,中欧要加快人文交流“双向奔赴”,并宣布对法国等11个欧洲国家公民短期赴华免签政策延长至2025年底,推动未来3年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格局,但中欧民众之间的联系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相互了解不是太深了,而是太浅了。双方应以不久前举行的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扩大双向人员往来,为中欧教育、科技、文化、青年、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排除障碍和干扰。中方欢迎更多欧洲朋友到中国走走看看,也希望欧盟及成员国为中国公民旅欧提供更多便利。
最后我想强调,认知问题既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的国运兴衰。错误的对外认知不仅会导致国家间关系不睦,也会使自身发展误入歧途。我们愿同欧洲各界朋友共同努力,不断改善相互认知,以正确的认知引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对中欧关系的关心、对中欧人文交流的支持,中欧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你们的参与和贡献。相信你们的每一次发声、每一场对话都将为巩固深化中欧理解互信增添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