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对华合作项目
(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简称CEIBS)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共同创办,是中欧教育合作的第一个重要项目。
1994年2月28日,中国政府与欧盟签署了关于组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备忘录。同年9-10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和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分别代表欧盟和中国政府签署办学财务协议。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共同签署办学协议。
根据协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赢利性教育机构,享有完全独立的办学自主权。该院的办学宗旨是:为中国培养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并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
该院开设全英语教学的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以及高层经理培训课程,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先驱。学院恪守“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以国际化为特色,坚持高质量办学。自2001年起,该院连年跻身全球商学院100强,亚洲前3名。2004年3月,该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系统EQUIS认证证书的商学院。
欧方于2001年发起了进一步支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第二期项目,为期5年(2001-2006),投入资金2875万欧元,主要用于:扶持学院的欧洲管理方;设立3个外国高级学者职位;捐助设立8个用于吸引优秀青年教师的专项基金;对学生给予支持(奖学金、实习,交流机会);基础设施建设。
(二)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是中欧教育合作另一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其总体目标是提升中国学者对欧洲研究的兴趣和理解,改善中国欧洲问题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工作条件,推动中国的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5月,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和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签署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官方协议和文件。该项目为期4年(1997-2001),于1997年3月正式启动,活动经费总额为975万欧元,全部由欧委会提供;中方则以人力和实物方式配套投入,主要用于该项目的人工费用和办公开支。
根据协议,该项目每年资助中方120位学者访问欧洲,从事为期一个月或一年的进修学习或实地研究;对中国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提供资助;资助中国高校与欧方的合作科研项目和课程开发项目;赞助有关欧洲问题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等。该项目共资助452位中方学者赴欧进修或研究,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立或加强14个欧洲研究中心,批准142合作研究项目和36个课程开发项目,召开了36次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有40位著名的欧洲学者访华并参加学术活动。此外,参与该项目的中国学者共发表70余部学术专著和4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系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整合了各高校的欧洲问题研究力量,建立了地区性和全国性欧洲问题研究网络,拓宽了中欧学者之间的联系渠道。该项目在中方和欧方分别组织的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果评估中均获很高评价,
(三)中欧青年经理培训项目
该总体目标是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大力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具体目标是选派优秀欧洲青年经理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商业文化,培养熟悉中国国情和语言文化、善于同中国打交道的欧洲企业家。
该项目为期5年(1998-2003),欧盟方面总投入1164.5万欧元,中方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CCPIT)负责具体执行。 中欧双方于1997年10月签署财政协议,并于1998年6月开始实施,首批欧洲青年经理于1999年3月来华开始接受培训。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汉语强化训练――基础扎实者:4个月(A组);初学者:12个月(B组);举办专题讲习班、研讨会,开展公司调研;在欧洲公司的驻华机构内实习(首批7个月,第二批3个月)。
共有162名来自欧洲各国的年轻职业经理人接受了项目培训,普遍认为该项目非常实用,通过培训达到了预期目标。该项目受训者中大多数人目前仍在中国工作,或同中国进行合作。
中欧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由欧盟和中方共同开发,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培训提高在华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中国教师来改变培训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工业职业教育发展。
该项目为期5年(2000-2004),欧方投入资金1510万欧元,湖北省政府提供了相当于380万欧元的配套资金。双方共同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前期由湖北省商务厅监督执行,后由于具体执行单位省外贸学校与省工业职业学院合并成立了武汉科技学院,项目改由省教育厅为主监督执行。
该项目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训活动根据欧洲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设计,根据不同地区中欧合资与独资企业的需求来确定培训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培训注重“立竿见影”式的实用技能的传授,培训课程涵盖广,涉及团队建设、成本意识、解决问题的技巧、健康与安全、环境保护等课程。
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结果。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全国9个省份实施了41个培训子项目,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维护、项目管理、市场营销、采购和物流。400多家中欧合资企业参加了培训,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跨过集团公司如ABB、阿尔斯通、圣戈班、西门子、标志-雪铁龙东风、联合利华等,培训员工3200余人,培训师资126人。评估结果显示,所有派员参加培训的合资企业都对项目持认可的态度;53%的公司肯定培训使其竞争力得到提升;93%的公司称其员工在受训后工作态度、合作意识及工作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所有参加培训的企业都表示继续派员参加培训。
为了延续并扩大该项目的成果,也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欧盟委员会和国家商务部同意,2005年初在武汉科技学院成立了“中欧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CEVTC)。中心成立的第一年内,就在全国的11个省市提供了多场公开课、内训课程和论坛,参加培训和论坛的企业超过300家。中心不仅在培训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开展活动,培训资源丰富的上海、广州、厦门等城市也成为中心的培训市场。
(五)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合作在甘肃省实施的教育扶贫项目,其总体目标是支持帮助甘肃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并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项目覆盖甘肃东部地区的41个国家级贫困县,欧盟资助1500万欧元,中方(甘肃省人民政府)投入相当于200万欧元的人民币,主要用于通过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如改善教师的学习环境,增加培训设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改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与学的质量。同时,改善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该项目为期5年(2001-2006),于2001年10月在兰州启动,2006年11月结束。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国家商务部和教育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甘肃省项目办由省商务厅、教育厅和欧方择定的德国GZT公司组成,实行中欧双主任制,欧方提供技术支持。
该项目以教师在职培训为龙头,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1.创立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型组织;2.开发编写培训教材;3.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 4.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5.开展校本培训。
该项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439名小学教师和1210名初中教师的学历培训;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790名技术支持人员和1675名学习支持人员的培训;686名校长培训者的培训;7.2-7.7万教师和8900名校长进行校本培训;2.2万单人套课桌凳和686所学校的图书资料的配备;市、县两级项目办102台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装配;项目需求监测的调研和用户服务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累计资助了77825人次的贫困学生。
该项目在试点县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已经在其它地区进行推广。
(六)亚洲连接“中国窗口”
2001年9月,欧盟决定发起一个新的与亚洲加强联系的计划,称为“面向亚洲”计划。2002年,欧盟发起亚洲连接,是“面向亚洲”计划的一部分。此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加强欧盟与亚洲大学之间的现有伙伴关系,发展新的联系,提升欧洲在亚洲的影响,加强相互了解,构建欧亚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加速欧洲成为一流研究学习中心。该计划为期5年(2002-2007),欧盟投入资金总额为5300万欧元。
亚洲连接不对个人提供奖学金,也不向某个具体国家的教育部门提供双边资金援助。计划侧重建立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能力建设,信息交流三个方面。欧盟国家和亚洲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联合提出的合作项目一旦得到欧盟批准,欧盟提供75%的资金援助,剩余25%配套资金由项目申请单位自行解决。项目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欧洲教育科研单位和两个以上亚洲国家教育科研单位参加。其目的是通过跨国培训提高大学生、教师以及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习、科研和管理技能,扩大视野,增进相互尊重与理解,发展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项目实施期限一般12个至36个月。项目活动的形式为:讲习班、研讨会、培训、交流访问、联合研究等。
自从亚洲连接发起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有关计划。截止2005年,欧盟共收到984项项目建议书,批准156项。其中,126项活动已经签署合同并进入实施过程, 58个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参加者参与项目活动,7所高等教育机构作为项目的牵头单位参与项目。欧盟仅为“中国窗口”提供项目资金就高达近4000万欧元。
(七)伊拉斯谟计划“中国窗口”
为促进和落实“博洛尼亚进程”,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发起新的伊拉斯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ERASMUS MUNDUS PROGRAMME)。该计划定位在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交流,通过建立100个跨大学的“欧洲硕士专业”点和提供近上万个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名额的方法,吸引更多外国教师和学生在欧洲的大学学习,加强欧盟成员国大学之间的学术联系,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该项目既面向欧洲学生,也面向第三国(欧洲以外)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该计划第一阶段为期4年(2004-2008),总预算为2.3亿欧元。
为了争夺亚洲人力资源市场,欧盟在2005-2007期间增设“亚洲窗口”,并额外增加预算5600万欧元。“亚洲窗口”有五个,其中四个定向为中国、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4国开放,另一个面向亚洲其余国家。“中国窗口”作为试验项目,为期三年,专项预算为900万欧元。其间,欧盟成员国高等院校共招收450名中国硕士生和85名青年访问学者,并和中国高等院校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项目。
(八)中欧欧洲研究中心项目
中欧欧洲研究中心项目由中欧双方共同发起,目的是通过加强欧洲与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欧洲研究,以巩固和深化对欧盟和欧洲事务的了解和理解。该项目为期4年(2004-2008),欧方投入资金1107.2万欧元,中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问题研究所负责项目协调。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于2004年4月1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启动了该项目。
根据双方协议,欧盟对中国现有欧洲研究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发展、课程开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对在南京和西北地区建立和发展两个新的欧洲研究中心提供协助;并在图书馆建设、举办圆桌会议、区域及国际会议、加强校友会和数据库、扶持中国欧盟研究学会等方面提供资助。
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15个已有欧洲研究中心于2005年12月获得该项目资助,2个新建的欧洲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8月得到资助。欧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赞助的书刊及电子杂志已经到位。2005年5月,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和中国欧洲研究学会合作,成功地组织了庆祝中欧建交30周年征文竞赛。
(九)中欧经理人交流培训项目
中欧经理人交流培训项目于2004年发起,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中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并增进中欧之间的相互理解,帮助提高中国企业和非赢利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促进中欧合作持续发展。该项目为期4年(2006-2010),欧方投入资金2300万欧元,双方于2004年12月签署项目财务协议,2006年7月正式启动,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负责执行。
该项目的目标群体为中国和欧洲的企业家和经理人,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为:1.培训中国经理人:为200名中国经理人提供为期6周的培训,在欧洲著名商学院进行,之后在欧洲公司或机构工作实习;2.加强与本项目有关的中国高校和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商业汉语教学能力和项目管理技巧;3.为200名欧洲经理人提供为期7周的培训,到中国企业或非赢利机构学习交流,并在中国的商务环境中实习3个月;4.为增强参与项目的机构和个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技巧,为每批参训经理人在出发前提供为期3周的跨文化交流培训。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为中欧双方培养各200名既精通对方语言又熟悉对方商业文化惯例的管理人才。
(十)中欧法学院
中欧法学院是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后又一中外合作办学实体。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开展欧洲法、国际法及比较法的教学与研究,加强中国专业法律教育,特别是帮助中国法律专业人士加强对欧洲法律体系、立法、最佳实践以及国际法和比较法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妇女、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接受特别的法律教育及专业培训,帮助欧洲法律界人士了解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2007年1月17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和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分别代表欧盟和中国政府签署了创建中欧法学院的财务协议。根据协议,欧方将投入资金1820万欧元用于学院的建设,中方也将提供不同形式的资助,如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方教师工资等。
按双方约定,欧盟先以招标方式在欧盟成员国中遴选中欧高校联合体作为中欧法学院的举办单位。经过欧盟委托的独立评审机构审查批准,以德国汉堡大学、法国罗伯特·舒曼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国家检察官学院组成的中欧高校联合体最终赢得中欧法学院的举办权。中国政法大学将代表中欧高校联合体向教育部提出举办中欧法学院的申请,2008年9月获教育部正式批准。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条例》,中欧法学院将设在一所中国大学内,由中欧双方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学院将面向中国和国际学生开展欧洲法、国际法和比较法的硕士学位教育,计划最初招收100名学生,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增加招生人数;并面向律师、法官、检察官开展职业培训。
二、中国对欧合作项目
(一)中国政府奖学金“欧盟窗口”项目
为进一步推动中欧教育交流与合作,2006年10日,中方在中欧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之机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实施为期5年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欧盟窗口”项目(即中欧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每年向欧盟提供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用于资助欧盟国家大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2007年3月21日,中国驻欧盟使团隆重举行该项目启动仪式,关呈远大使在致词中表示,作为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成果之一,中欧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是进一步深化中欧教育交流的具体行动,标志着中欧教育合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德国(时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国)、比利时、拉脱维亚、马耳他等欧盟成员国常驻欧盟使团大使、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长代表以及布鲁塞尔教育界和新闻界人士出席仪式。
该项目得到许多欧盟成员国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高校的关注和支持,欧洲青年学生反响热烈、报名踊跃。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的招生和录取工作均顺利完成。
(二)中欧语言交流“欧盟窗口”项目
2007年11月,中欧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第十次会晤,中方宣布将启动新的中欧语言交流“欧盟窗口”项目,以进一步加强对欧盟国家汉语教学的支持,欧方表示欢迎。该项目为期4年(2009-2013),每年为欧盟国家的50名汉语教师进行暑期培训,邀请100名欧盟国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官员访华10天,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该项目启动仪式于2008年6月2日在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总部举行,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副组长章新胜、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和欧盟语言事务委员奥尔班出席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