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使团新闻
张明大使出席欧洲政策中心“60分钟吹风会”
2021-11-19 16:23

    2021年11月1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出席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er)举办的“60分钟吹风会”,与主持人、知名学者莎达(Shada Islam)对话交流,并回答现场观众提问。以下是答问实录:

    莎达:大家好,欢迎出席欧洲政策中心“60分钟吹风会”,今天我们将同中国驻欧盟大使张明阁下进行交流。大使先生,欢迎您!我们上次对话是在今年3月份,当时欧中关系已经显得比较紧张。中美地缘政治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将中国视作战略对手,欧盟在与美国保持一致问题上承受压力,也因同中方达成投资协定而受到批评。此后,欧中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双方围绕新疆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制裁,欧中投资协定的命运仍不确定,台湾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争议性。欧中关系范围之外也有很多事情影响到双方伙伴关系。欧洲人正在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及拜登总统同习近平主席的视频会晤。所以,我们今天有很多问题想请教您。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欧中整体关系。当前,疑虑、互不信任、信心缺失等消极情绪笼罩着双方关系。关于新疆的对等制裁使情况变得更糟。虽然欧盟不仅将中国定位为对手和竞争者,也视中国是伙伴,但在布鲁塞尔,中国正越来越被视为战略对手和竞争者。欧中关系的这种基调会否发生转变?我认为,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取决于如何处理双方针锋相对的制裁。那么中国会否取消针对一些欧洲议会议员和智库的制裁?

    张明:早上好,莎达!很高兴再次同你进行交流。正如你所说,最近发生了许多大事、要事。上周,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国有个成语“以史为鉴”,六中全会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望未来,我们更有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相信,一个全面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将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大机遇。

    就在几小时前,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首次一对一视频会晤。这次会晤对中美关系和全世界都意义重大。在长达数小时的会晤中,两位领导人就广泛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讨论。双方都表达了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管控分歧的积极意愿。

    回到中欧关系,我记得上次同你对话是在今年3月,当时欧方正在酝酿对华制裁。我曾表示,制裁是对抗行为,希望欧方三思而后行,若有人执意要搞对抗,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奉陪。遗憾的是,我的意见没有被欧方采纳,欧方执意发起对华制裁,导致你提到的双方沟通交流出现困难。

    要破解当前困局,我认为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定位。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思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上。欧盟2019年对华提出“三重定位”,中方从一开始就明确反对。我们认为,将“对手”的标签贴在中国身上,不仅是对中欧关系的误判,也会给双方合作增添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事实也证明,欧方的政策并未带来积极效果。

    我们始终认为,竞争应该是良性的。中欧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中国无意与欧盟或任何其他国家做“对手”。我们更愿意与欧盟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实现双赢。希望欧方能够客观、理性看待中欧关系,而非执迷于竞争和对抗。实际上,中欧双方业已形成通过交流沟通解决和管控分歧的成熟做法,我们应当继续坚持这一做法,而不是将对方视为对手,甚至诉诸制裁措施。

    中欧作为两大独立自主力量,不仅对增进两国人民福祉,也对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肩负重任。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更需要中欧携手合作。中欧合作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我高兴地看到,近期中欧对话与交往势头重新活跃起来。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通话,就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达成重要共识。双方正在积极筹备今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探索促进数字和绿色发展等诸多领域合作的新办法。我相信,只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增进相互理解,并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中欧关系就能够继续保持积极发展势头。

    莎达: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不取消相互制裁,中欧关系难以重回正轨,中欧投资协定也难以获批。中方是否已对批约放弃希望?该协定被视为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但您是否对此真的在乎?

    张明:中欧之间具有强有力的经贸关系。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等不确定性的冲击,中欧、中美经贸额均大幅上升,这充分说明世界各国的利益是相互依存、紧密交织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还记得,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频频“退群”“毁约”,导致大国经贸关系出现紧张,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遭到削弱,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一些人不反思教训,反而继续鼓噪所谓“脱钩”。“脱钩”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人为操弄只会弄巧成拙。中欧之间应是成熟的大国关系,需要也能够妥善处理和管控彼此分歧,在所谓“脱钩”与“重新接触”之间摇摆不定不应当成为我们的剧本。

    中欧投资协定是历经7年35轮谈判达成的,是一份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资协议,承载了双方经济界的殷切期待。我遗憾地看到,由于欧方制造的障碍,协定批约遇到了困难。我注意到中欧经济界都在呼吁破解僵局,尽早完成批约,这些声音不在少数。

    要打破僵局,我认为要首先回归协定的经贸本质。我注意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长韦恩德等人士上周都谈到了该协定,认为协定将为双方合作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但不能指望它解决中欧之间的所有问题。我赞同他们的看法,并对协定被严重政治化表示遗憾。因为这违背了协定的宗旨和初心。我也注意到,欧洲一些商界人士最近也表示,经济关系不应该成为政治利益的玩物。欧方应该认真倾听这些声音。

    另一方面,时间不等人。中方加入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同中欧投资协定差不多时间达成的,RECP已定于明年1月1日也就是一个半月之后生效。两周前,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在包括电信和医疗在内的更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不会因为中欧投资协定批约进程的一时受阻而放慢自主开放步伐。我们不希望再花上七年时间来批约,希望更多欧洲企业能参与和分享中国的发展。中方对中欧投资协定的立场没有变化。事实上,中方有关部门一直在为批约积极做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坦率地说,目前批约的困难肇始于欧方,球在欧方一边。希望欧方回归该协议的初心和本质,不要让政治操弄干扰批约进程。

    莎达:台湾问题现已成为国际和欧盟议程的一部分。欧洲议会通过了涉台报告,部分议员组团访问台湾。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较过去更加强硬,欧美的反应也更激烈。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就是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已在所难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吗?中国准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吗?

    张明: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高度敏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相当重,欧方一些人士似乎对此认识还不到位。我在此重申,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而清晰的,这一立场从未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个中国原则是为联合国所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中国同包括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开展合作的前提和政治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访华,与中方就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达成一致。在台湾问题上,索姆斯表示,“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这一承诺对欧盟及成员国构成法定义务和约束,欧方应该言而有信。近期,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人似乎认为台湾是一张可以打、很好打的牌,认为可以通过它损害中国的利益。这种行径绝不可能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只会更加坚定中国人民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

    我上周读到一位欧洲学者的文章,他奉劝欧盟有关人士不要步美国后尘,在台湾问题上兴风作浪,并指出这种行为极具挑衅性,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这种理性的声音,值得欧方认真倾听。

    就在今天上午,在与拜登总统的会晤中,习近平主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他表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有耐心也愿意为实现和平统一尽最大诚意和努力,但如果任何人企图搞台独,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我们也已做好充分准备并将采取坚决有力的行动。

    莎达:大使阁下,您阐述的立场十分清晰,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耐心,但也将坚定反击各种挑衅行为,这与您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非常感谢。我看到观众在踊跃提问,但在回答观众提问之前,我想再问您几个问题。谈到中欧关系,人们常说,中欧互为竞争者和对手,但也是合作伙伴,双方可以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新冠疫苗等问题上开展合作,但这似乎并非一帆风顺。习近平主席没有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欧美似乎都不满意。在格拉斯哥气变大会上,中国和印度共同反对“逐步淘汰”煤电,坚持“逐步减少”。所以中欧双方的合作空间真的存在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中欧并没有真正开展这类合作?

    张明:习近平主席在两场活动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方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了G20会议,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也率团出席了COP26会议。中方的参与为上述会议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指责中国缺席是站不住脚的。

    你谈到中欧存在分歧,我认为分歧并不可怕。即使在欧盟内部,分歧也一直存在。关键是怎么看待和处理分歧。欧盟的格言是“多元一体”,中国也有类似理念,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面对分歧,要通过沟通对话妥善管控和解决,而不是关闭沟通的大门。中欧在贸易、经济、绿色和数字转型、疫苗可及性以及许多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中美之间也存在分歧,甚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相左,但双方仍可以在应对气变问题上携手合作,几年前为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周又达成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我相信这种双边和多边层面的应对气变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欧携手合作不仅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最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以应对气变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双方就在中国合作开展节能减排的具体项目。在建设碳市场方面,我们也借鉴了欧盟的经验,得到了欧盟的支持。今年10月,中欧举行第二次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中欧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这是双方应对气变合作的最新成果。

    我注意到一些人指责中国和印度在最后一刻提出修改意见,削弱了COP26的成果雄心。对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巴黎协定》。显而易见的是,《巴黎协定》的成功在于其最大的包容性。同样,COP26要取得成果,也必须兼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切,找到最大公约数,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发达国家未能兑现其帮助脆弱经济体的气候融资承诺。在COP26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排放补偿基金的呼声也被发达国家拒绝。但我们不应因此而低估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时代呼唤更多的务实行动,我们不应把时间浪费在相互指责上。

    关于新冠疫情,回顾过去两年,中欧开展了有效合作。但我认为,中欧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开展更广泛更有效的合作,特别是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疫苗可及性方面做得更多。不幸的是,一些人执迷炒作“地缘政治”“对手”“叙事之争”,损害了合作氛围,束缚了自己的手脚。面对疫情,只有所有人安全了,自己才能安全。面对全球共同挑战,中欧作为负责任的全球主要力量,必须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开展精诚合作。

    莎达:有位观众提了个关于立陶宛的问题:从中欧关系角度看,立陶宛同中国发生外交纠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您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何建议?

    张明:30年前,中国与立陶宛建立了外交关系,立陶宛承认并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双方关系的坚实政治基础。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任何企图越过一个中国原则这条红线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我们希望立陶宛当局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纠正错误,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来。

    莎达:还有观众提出一个关于近期欧洲议会议员与台湾外交接触的问题:在民主国家,欧洲议会议员似乎有权会见任何他们想见的人,您对此怎么看?

    张明:刚才我引用了时任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爵士关于台湾问题的表态。从中欧双方建立外交关系之初,欧盟就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与台湾建立任何官方联系。事实一清二楚。欧盟机构应继续坚持这个立场。

    莎达:有观众问,中国会否参考科索沃模式,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自治区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张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目前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自己的内部事务。

    莎达:“印太”引起各方关注,经常成为头条新闻,大家都聚焦所谓“遏制中国”的说法。这是澳英美三方成立军事联盟AUKUS的战略目标,也是美日印澳四方机制的出发点。关于印太,各方似乎都有话要说。中国提高国防开支、增强核武库,以及在南海的行为也引发担忧。大家担心冲突即将发生,甚至末日危机就要到来。我想听听您的看法,在南海和印太地区,我们正走向“热冲突”吗?

    张明:亚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共同家园,经过几十年时间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地区国家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框架,致力于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和非对抗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然而不幸的是,集团政治和排他性小团体正在威胁地区和平与稳定。

    近期AUKUS的成立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令人忧虑。AUKUS是一项涉及核技术的军事联盟,可能在多方面破坏地区乃至国际秩序,包括增加核扩散风险,引发新军备竞赛,损害地区和平稳定,破坏东南亚无核区建设,诱发冷战思维回潮,已经引起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警惕。

    要维护本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多边主义是唯一出路。个别国家口口声声“回归多边主义”,但行动上却不遗余力拉“小圈子”。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建立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欧盟一贯表示支持多边主义。欧盟今年出台了“印太合作战略”,我注意到这个“战略”强调要合作不要对抗。希望欧盟本着入乡随俗的精神参与地区事务,推动和平与合作。只有切实尊重地区国家意愿,真正坚持平等、开放、包容、合作,才能为地区稳定与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

    莎达:有观众提了一个问题:在后默克尔时代,欧中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您看来,默克尔时代的结束将如何影响欧盟对华政策?德国三大党派正在进行组阁谈判,他们呼吁欧盟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外交政策。您能否谈谈这个问题?

    张明:中德互为全方位战略伙伴,近年来双边关系总体保持高位运行。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五年成为德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并跃居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这些事实和数字证明,大国之间完全可以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这也应该是中德和中欧关系未来发展应牢牢把握的主基调。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方希望德国新政府在默克尔总理留下的政治遗产基础上,顺应两国人民的期待,延续积极务实的对华政策。

    莎达:还有一个来自媒体的问题:如果欧洲议会议员或欧盟官员继续与台湾合作,是否会面临来自中方的报复?

    张明:任何试图与台湾当局发展官方关系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莎达:回到欧盟和互联互通的问题。你刚才谈到了多边主义,本月晚些时候即将在线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也将讨论多边主义以及互联互通。在这方面,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欧盟也将很快推出“全球门户”战略。我想问的是,您是否从竞争视角看待这些倡议之间的关系,还是认为它们能够形成一定合力,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互联互通公共产品?

    张明:中方认为,当今世界对基础设施需求很大,迫切需要加强互联互通,这有赖各国携手合作。世界需要的是搭桥,而不是拆桥。欧盟“全球门户”战略如果能坚持包容、开放的精神,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建设,我们持欢迎态度。如果有人想把各种基建计划变成地缘政治工具,这既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也不符合自身利益。

    中欧在加强互联互通对接合作方面有共识,也有行动。比如,中德企业合作建设了莫桑比克大桥项目,我曾在五、六年前实地考察过该项目。中国与西班牙企业还合作建设了厄瓜多尔医院项目。未来,我们希望同欧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乃至多赢。即使双方不能合作,我们也应该各自踏踏实实办点好事,而不是成天琢磨竞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莎达:我们今天的吹风会就要结束了,最后来谈谈经济问题。您知道,欧洲商业领袖对中国最近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举措表达了悲观情绪,他们担心面对一个更加内顾、不再欢迎欧洲企业投资的中国。昨天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对您的采访文章,您也谈到欧盟经贸政策存在的歧视性做法。您如何回应欧洲企业对中国“双循环”及近期经济政策的担忧?

    张明:近期,我同欧洲企业代表进行了多次交流。他们告诉我,欧盟在华企业总体的发展态势是好的,大家都对未来取得更大发展充满期待。中国欧盟商会最近发布的报告也佐证了我的观察——外商在华投资预期和信心保持稳定。

    同时,一些企业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和关切,包括你刚才提到中国会不会不再欢迎欧洲企业和投资的问题。我的答案很明确,永远不会。关于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下一步对外开放,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和认识:

    一方面,个别国家近年来逆时代潮流而动,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金融霸权,试图搞“脱钩”,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发展,把中国开放的大门从外部强行关上。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自身发展的韧性。

    另一方面,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绝不等同于自我封闭或减少同世界经济联系,而是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相互联系,形成更加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面对外部阻力,中国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自主开放的努力从未停止。中国连续4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条目从2017年的93项降至2020年的30项。两周前,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中国不断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更高质量的发展水平无疑将释放巨大增长红利。

    另外,我还想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完全不同了。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经突破1.5亿,管理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外资企业在中国自然面临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我相信欧洲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迎接市场竞争,能够主动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变化,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相信努力耕耘中国市场的欧洲投资者和企业一定会在未来取得更大收获。    

    莎达:谢谢您对心存忧虑的欧洲商业领袖的建议。大使,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吹风会。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农历新年比西方的新年来得晚一些,在我们共同期待2022年到来的时候,您的新年愿望是什么?您对欧中这对复杂而重要的双边关系有什么期望?

    张明:时光如梭,我们就要迎来2022年。在新的一年里,我首先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希望我们的生活回归正常状态。我也希望世界沐浴在和平、稳定和合作的阳光里,冷战思维永远消失——你知道我非常讨厌它。祝世界各国人民美满幸福!

    莎达:您多年同阿拉伯国家打交道,所以您经常会使用他们的口头禅说inshallah(但凭天意)。我也想说inshallah。大使,感谢您出席今天的吹风会,对欧中关系进行了全面回顾,谈到了包括印太在内的全球地缘政治问题。我也非常感谢所有参与讨论的观众朋友们。欧中关系极其重要,大家都踊跃提问,想了解更多信息。因此,我认为我们明年有必要再次对话,希望那时疫情已经结束,我们可以当面交流。再次感谢您!

    张明:谢谢你,莎达!谢谢大家!

点击观看活动完整视频。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