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立场
彭刚公使在2024年中欧商业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2024年6月14日)
2024-06-15 04:44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在布鲁塞尔凉爽的夏日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欧盟中国商会中欧商业高峰论坛的召开。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新老企业家朋友们齐聚一堂,就促进中欧经贸务实合作、防范化解合作风险进行交流。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驻欧盟使团,向本次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欧两大市场:深度互嵌,高度依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中欧同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双方合作对国际社会稳定、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

中欧经贸务实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早已形成经济共生关系。2023年中欧货物贸易高达7830亿美元,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接近150万美元。双方贸易往来不断深化,提高了双方民众福祉和生活水平,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发展。中欧双向投资优势互补且规模不断扩大,中欧企业持续看好对方市场。欧洲对华投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从中受益。中国对欧新能源、电子等领域的贸易与投资加快了欧洲的绿色和数字双转型。目前中欧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500亿美元,2023年欧盟对华投资106亿美元,增长5.5%,连续两年超过100亿美元。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欧企计划将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欧盟中国商会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受访中企计划扩大在欧投资。

但一段时间以来,欧盟打造了去风险、贸易不平衡、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补贴和“不公平竞争”等一批错误叙事,并以此为由歧视性地运用贸易救济、外国补贴条例、国际采购工具等政策工具,密集对中国电动汽车、铁路机车、光伏、风电、安检、医疗设备等发起调查。如此频密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使中欧经贸摩擦风险陡然升高,令人担忧,引发了中欧双方甚至全球业界广泛关注。

大家应该都已经注意到,就在前天,欧委会发布初裁披露,拟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部分欧盟成员国,奔驰、宝马、大众、斯特兰蒂斯等一大批欧洲汽车制造企业均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中国产业界对此深感失望、坚决反对。中方已表达严正立场,我们对此高度关切、强烈不满。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欧方表示愿意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双方关切。我们期待着欧方尽快回到与中方对话交流、协商解决双方关切的正确轨道上来。

作为中国驻欧盟使团经贸事务负责人,我愿与在座的各位就当前几个经贸热点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中欧经贸务实合作是机遇不是风险。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欧洲4.5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是彼此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当前,一些政客推崇的“去风险”成为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重点。我们理解各方都有自己的安全关切,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界定和防范风险。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泛安全化,无限扩大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外延,把正常的经贸合作当做风险,把中方当成“风险”来源,不利于中欧双边互利合作,不利于欧洲自身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健康,会使“去风险”最终变成“去机遇”“去合作”和“去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一大批欧洲企业均发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同中国保持并扩大经贸合作。广大欧洲企业之所以对中国抱有如此高的热情,究其原因是看重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市场发展潜力,认为对华经贸合作为其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而非风险。我们认为,即便欧盟要防范风险,也应该将主动权交还给企业,不要让“政治决策”替代“商业决策”。世界经济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第二,应客观理性看待中欧贸易不平衡。贸易差额是宏观经济环境、国际贸易条件、双方市场产业结构和客观需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任何一方强加另一方,不能简单地将贸易不平衡的责任推给某一方。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质优价惠的中国产品有效满足了欧洲等世界各国市场需求,也助力了欧洲的绿色发展,这是双方企业正常市场运作和国际分工合作的客观结果,也是各国消费者做出的自主选择,不应人为限制和过多干预。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将进口更多适销对路的欧盟产品,希望欧企通过更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渠道拓展中国市场,也希望欧盟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推动双方贸易更加平衡发展。

第三,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完全是美欧一些政客编造的一个伪命题。“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从供求关系、全球市场和未来发展三个维度来看。首先,从供求关系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9万辆和950万辆,产销基本平衡,其中国内销量占87.4%,对外出口量仅占12.6%;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也一直维持在80%左右,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水平相当。

其次,从市场角度看,生产和消费都是全球性的,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出口大量商品,德国生产的汽车超80%,日本的汽车超50%、美国的超25%均销往国际市场,美国生产的芯片80%以上出口,波音、空客长期占据全球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中国仅12.6%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就被贴上“过剩”标签,那欧美这些产能的过剩程度岂不是很高?

再次,从未来发展来看,目前全球新能源领域的产能还远远不够,根本谈不上“过剩”。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到2030年需要达到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多家国际机构发布报告认为,无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欧